1979年2月,经中央军委批准,解放军正式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,20万大军分东西两路,向越南边境的一系列军事重镇发起进攻。
通过这场作战,解放军不仅有效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,而且还成功检验了部队的实战指挥能力与后勤保障能力,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。

越自卫反击战
那么,相比我军过去几十年的经历,对越反击战时期的解放军后勤工作究竟做得怎么样呢?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:战士们都已经不稀罕红烧猪肉罐头了。一些参加过作战的老兵回忆,他们吃猪肉罐头腻得舌头打滑,"把一辈子的肉都吃够了"。
粮草先行
在我军历史后,后勤方面始终是一个短板,这和多方面因素有关。例如在抗美援朝期间,由于新中国食品工业能力有限,因此前线战士们只能人手一把炒面,伴着雪水吞下肚子。
但值得庆幸的是,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进步以及部队后勤体系的不断完善,这种"一把炒面一把雪"的场景已经彻底成为了历史。

一把炒面一把雪
按照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兵力来看,解放军在战前至少需要准备25万人的口粮。为此,解放军后勤部门在战前就通过各种途径准备了超过600万斤的蔬菜、肉类、水果罐头。
而主食方面,则由上海食品厂所生产的761压缩干粮来代替。这款压缩干粮由小麦粉、精制植物油以及白砂糖制成,无论是口感还是饱腹感,都比数十年前的炒面更加优秀,因此得到了战士们的一致好评。

761压缩干粮
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,以当时战士们的伙食条件来看,他们在战场上的伙食其实比后方普通民众的伙食还要好一些。毕竟在1979年的中国,普通人是不可能顿顿吃上肉的,但前线的战士们却可以把猪肉罐头吃到再也不想吃的程度。

前线的解放军战士
被"嫌弃"的猪肉罐头
什么样的猪肉罐头能让一向把吃肉视为最大福利的官兵都"谈之色变"?事实上,这款猪肉罐头也是那个年代"量大管饱"的产物。
据解放军第54军的老兵回忆,部队下发的猪头单个重量就有足足1公斤。在打开罐头后,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浮在最上面的一层白色猪油,这层白花花的猪油厚度通常在1寸左右,油水很重。
如果用勺子刮一点尝一下,味道本身倒是不咸不淡,但舌头都会被猪油腻得打滑,成了真正的"油嘴滑舌"。

猪肉罐头肥腻腻的
而在这层猪油的下面,则是糊糊状的卤汁,它们与大块大块的红烧猪肉搅拌在一起。老兵表示,这些红烧猪肉大部分都是肥肉,吃起来的口感不像是猪肉,反倒更像软绵绵的豆腐。
由于部队行军不允许生火做饭,因此在大部分时候,大家吃猪肉罐头的时候都是直接凉着吃。
但不得不承认,作为猪肉罐头,而是是肥肉居多的猪肉罐头,它们直接凉着吃的口感的确会大大折扣。
为了不生火也吃到热罐头,一些战士往往会在开罐前把它丢在地上不停摩擦,一直到罐头发热,这才开罐食用。这么做虽然有些麻烦,但至少可以化开顶部过于油腻的猪油。

战士们吃饭
不过,那些身在后方的运输兵、炮兵等兵种还是比较喜欢猪肉罐头的,毕竟他们没有关于生火做饭的限制。
据一位叫王自喜的汽车兵回忆,有一次他往前线运输物资的时候,前线的战士们都用自己手里的猪肉罐头换他的香烟。为了狠狠地开一次荤,他下血本换到了六七个猪肉罐头。
在回去的路上,王自喜就与副驾驶一起加热了这些猪肉罐头,随后大快朵颐,二人一口气吃光了这六个猪肉罐头。
结果吃得肚子巨涨不已的二人爬回驾驶室准备继续开车上路时,卡车稍微一颠簸,顿时他们全都吐了。王自喜苦笑不已,说:
"那时候我想,我已经把这辈子要吃的肉都吃完了,以后当和尚吃斋也愿意。"

运输兵执行任务
战士们最喜欢的食物
和猪肉罐头待遇截然不同的是蔬菜、水果罐头,由于它们的保存难度比较大,因此在前线阵地颇为稀有。
以蔬菜罐头为例,它里面装填了黄瓜、萝卜、白菜、青豆等蔬菜,在腌制后,这些蔬菜呈现酸辣味的口感,而且十分爽口,没有任何油腻的感觉,因此深受前线战士们的喜爱。

蔬菜罐头是酸辣口味,很受战士们喜爱
除此之外,在后方再普通不过的大米饭也是战士们最喜欢的事物,不过在战场上很少有机会吃得到。
毕竟压缩干粮虽然也能起到填充肚子的作用,但口感终究比不过真正的大米饭。许多老兵都表示,能同时吃到大米饭和蔬菜罐头是大家最热烈的期望。

压缩干粮口感比不上真的大米饭
其实除了这些常见的食物以外,还有一种特殊的"精神食粮"也可以被算入战士们最喜欢的东西,那就是香烟。
在对越自卫反击战里,每一位前线战士的神经都需要随时紧绷,压力很大,而香烟无疑就是排解精神压力的一个有效手段。

前线战士抽烟
为了给前线战士提供充足的香烟,云南文山烟草公司特意抽调大部分产能,向前线运送了上万条香烟。
而战士们在拿到香烟后,往往会把香烟的外包装纸保存起来,用于给后方亲人写信的信纸。因此在那段期间,"烟盒信件"成了一个别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符号。